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的井下生产链条中求股票配资,九院压风机房就像一颗不停跳动的心——它输送的稳定压风,是掘进面风镐作业、瓦斯抽采等关键环节的“动力源泉”。自6月初启动智能化升级改造以来,这个有着多年运行历史的压风机房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:曾经需要工人24小时轮班巡检的操作台,如今在地面控制中心就能远程操控;过去靠经验判断的设备运行状态,现在通过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就能精准掌握。
这场顺利推进的改造,不仅让老机房换上了“智慧大脑”,更成为官地矿向“智能化无人”目标迈进的生动注脚。
“以前巡检,两小时就得绕机房走一圈,耳朵听设备有没有异响,手摸管道烫不烫,遇到雨季还得盯着排水泵,神经一直绷着。”在九院压风机房工作多年的陈国祥对过去的运行模式印象深刻。作为矿井压风系统的核心设施,这里的每台设备、每个阀门都关系着井下生产的安全,但随着运行年限增加“老问题”逐渐凸显:设备能耗居高不下、监控全靠人工记录、遇到突发故障难以及时响应、巡检要穿梭在噪音达85分贝的机房里,不仅效率低,还存在磕碰风险。
此次改造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方向:既要解决“能耗高、监控散、人工累”的老问题,更要实现“无人值守、远程集控”的新目标。为此,改造团队把手术刀精准对准了三个关键部位:低压柜、PLC控制柜和进排气阀门,就像给“老心脏”做“搭桥手术”,既要换“血管”,更要装“神经”。
走进改造中的九院压风机房,最显眼的变化是墙角那排崭新的低压开关柜——银灰色的柜体上,嵌着一块实时刷新的显示屏,电压、电流、功率因数等数据像跳动的脉搏一样清晰可见。“这可不是简单‘换新’,而是给设备装了‘智能电表’和‘体检仪’。”压风机房组长和军指着屏幕解释,新型低压柜集成了故障诊断模块,能实时捕捉设备的“健康信号”:更关键的是,这些数据会同步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,过去需要人工汇总的“用电台账”,现在点开系统就能生成可视化报表。
如果说低压柜是“神经末梢”,那PLC控制柜的升级就是给机房装上了“智慧大脑”。在改造后的控制室里,原本分散在各设备上的控制按钮被一块高清显示屏取代,屏幕上的三维模型能实时显示每台压风机的运行状态。“以前设备各管一段,压风机、干燥机、储气罐的控制都是独立的,就像一群各说各话的人。”压风机房组长和军打了个比方,现在通过工业以太网通信平台,所有设备都接入了统一“聊天群”——工作人员在控制中心就能远程启动压风机,调节风压参数。
在机房角落的进排气管道旁,新加装的电动执行机构正随着风压变化轻轻转动——这个巴掌大的装置,是压风系统的“智能调节阀”。“以前阀门开度靠人工拧,风压高了就松半圈,低了就紧半圈,全凭手感。”职工耿智爽回忆说。现在,高精度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管道内的压力变化,电动执行机构会自动调节阀门开度,误差不超过1%。
从人工值守到“智能管家”,变化的不只是运行模式,更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底层逻辑——当技术成为安全的“压舱石”求股票配资,当智能装备代替人工完成高风险作业,矿山“智能化无人”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场景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